GP/LP吐槽大会:“不全力以赴,团队再亮眼也不投!”“流程繁琐,国资也要遵守协议”

该如何形容GP和LP的关系?


一个三年前因读书少引发的“出柜”闹剧至今仍让人捧腹,“张磊说彭于晏要做我LP,旁边一个傻X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出门就跟别人说张磊把彭于晏睡了。”


不过对于GP和LP的关系,倒是真有不少人将其比喻成婚姻关系,“一路陪伴,一荣俱荣”。


如果将镜头拉向股权投资领域发展的十多年,GP和LP共融共生的关系也在不断迭代进化。


2010年左右,LP构成以将财富超额收益作为追求的高净值个人为主。GP主要基于财务、政策、能不能IPO等进行投资;2013-2014年IPO暂停,LP中高净值个人开始慢慢“隐退”,机构化投资者逐渐增多。GP将“泛化”投资逐渐聚焦到行业、产业,甚至地域上,以追求更高的投资成功率。2015年后,LP机构化趋势逐渐深入。GP的投资理念由过去以全赛道、选风口转为专业化、深入化的创造价值型投资。


如今,经济下行,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加。非常时期下,GP、LP对彼此的期望也有了一些新变化。


01

LP心里话一

稳定的投资逻辑、亮眼的团队是必要条件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变化都是唯一不变的存在。当新冠疫情蔓延至各行各业,更是增加了股权投资行业的众多不确定性。


“常识是固定的核心逻辑,是长久生效的,所以尊重常识是更重要的。”紫荆资本董事总经理钱进对融中财经表示,作为LP,如今选择GP,更看重亮眼的团队,有优质的产业资源,稳定的底层投资逻辑,以及合理的规则。


“首先,现在GP和LP有了共同的认知,不会把时间投资耽误在底层逻辑的博弈上。LP对GP要求越来越统一,投的GP要经过四大公审价值审计,这在合规上做了非常好的规范。此外,经过几年发展,GP数量急剧增加,但同质化严重,LP对专业性有了一定要求。” 


稳定的投资逻辑,亮眼而稳定的团队,成为LP选择GP的一个必要条件。“创投圈马太效应明显,资源永远抱团。如何把1+1>2的合力发挥到最大,这是GP要考虑的问题。团队的不稳定性会极大影响基金的稳定效率、包括募资和投资回报。”


作为LP主要构成的政府引导基金,主要任务大多为和各类社会资本成立较早期的天使基金或科创基金,偏重投早期天使类科技项目,或者处于加速期的项目。


南京创新投集团副总经理张伟立足“LP的GP化”和“GP的LP化”这一趋势告诉融中财经,政府各级部门在员工激励、跟投机制等方面出台各种措施和方法,积极向市场化运作加速靠拢。对于GP的期望,“希望有一支能够贯穿城市发展战略的高素质投资队伍,服务于城市创新的大战略。”


“反向来看,如果偏向于后端,强调精准化、专业化投资,我们希望子基金能够围绕八大产业链,强链补链,最终目的是支撑城市产业链发展。这是政府引导基金非常现实的诉求。”张伟称,随着时间推移。政府引导基金的诉求更加精细化,更偏重于投资项目对产业的支撑等。


02

LP心里话二

DPI重要,全力以赴更重要


“现在对于一家GP而言,如果要募5个亿以上的基金,里面没有母基金,没有政府引导基金,基本上做不到。”中国母基金联盟秘书长唐劲草在融资中国第十届资本年会上表示。


疫情之下,中国母基金行业也经历起起伏伏。


2020年第一季度,股权投资市场基本上停滞,募资“崩塌”。随着发行制度改革,优质资产上市速度的加快,股权投资的出口DPI开始释放出来。2020年三季度募资逐渐恢复,四季度整个市场提速。第三、第四季度的募资量超过2020年全年,在疫情可控的情况下,趋势有望在2021年上半年延续。


就现状看,任何一家GP想要完成一只较大规模基金的募集,基金构成比例情况基本为,区县级的政府引导基金+市级+省级+国家的部分占到60%-80%的比例,剩下的20%左右为GP自身资源,以及社会资本来做配套。


目前,母基金设立权限上收。2020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等最大规模的4只母基金都是国家级的。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及央企设立的母基金实际到账的规模超过50亿的并没有。 

 

“这对中国的中小GP不是好事。”在唐劲草看来,“国家级母基金的遴选标准更严格,GP的申请竞争会更激烈。现在各个省市县三级的政府引导基金政策,相较于以前是放松的。但核心是要项目,只要有项目什么都好谈,没项目进门都会比较难。所以,现在很多以前有项目资源积累的GP,募资会更容易。”


此外,险资成为母基金资金重要来源。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之前险资在整个母基金LP出资占比为5%左右,2020年险资出资占比达到了14%。


泰康投资CEO黄升轩认为,险资在股权投资领域的动作,从之前的随机性、偶发性有了一个策略性转变。“保险是一个监管性很强的企业,从风险控制角度,之前大家都愿意投大白马,如今随着经验积累和策略调整,想做一些多样化尝试。”


无疑,这给了GP更多的募资想象空间。


那么,如何才能拿到国有母基金、险资母基金、市场化母基金的钱?这些母基金又是如何选择GP的?


“去跟国有母基金做募资,与市场化母基金做募资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募政府基金的钱,至少要跟政府基金主要负责人比较熟悉。”唐劲草认为,有一点可以确定,GP不管是要募哪种来源的资金,一定要全力以赴。


“不全力以赴,哪怕GP名声再大,母基金肯定也不会投。”


03

GP呼吁一

希望政府引导基金的流程更优化


GP募资对象的轮廓日益清晰,政府引导基金以及产业资本成为GP未来几年募资的主要渠道之一。


尤其是在2015年后,政府引导基金和以产业集团、产业上市公司为主体的LP脱颖而出。前者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物,后者以产业协同发展进行出资,借助GP出色的投资和管理能力,帮助产业发展。


“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引导基金作为主要LP,这是所有GP不可回避的现象。随着国资进入市场的力度越来越大,作为GP。我们更希望他们在拾遗补缺,在基础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我们创造更好的条件。相对的,希望竞争型的市场化投资能够更多的开放给市场化的专业性机构来做。”一村资本创始合伙人于彤称。


历经多年发展,地方政府LP变得愈加开明,也更加聚焦,更加善于把招商和基金的培育借力结合到一起。


比如在返投比例上,从之前的3降至如今的1-1.5左右。这让GP大呼“看到可喜变化,可以接受”。不过,对于注重效率的市场化GP来说,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审批流程仍比较繁琐。不少GP呼吁,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在流程优化方面做些改变。


此外,随着LP 的GP化日益明显,一些新问题和新期待产生。


比如,不少地方国企LP投资项目时要求要有发言权,“发言权在某些程度上是好事,但在签协议的时候,需要明确划分彼此的界限。否则就可能陷入一个扯皮的过程。”

 

04

GP呼吁二

希望国资LP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


“两免三减半,免所得税对我们刚创立没几年的企业有多少帮助?我们前3年连收入都没有,更别说利润了。如果按第五年开始有利润算,两免三减半,我一个都享受不到。”曾有创业者如此吐露“难言之隐”。


作为链接政府引导基金和企业之间最佳结合点的GP,北极光创投表示理解创业者的“痛点”。


“企业家有时候并不知道政府的具体需求,政府可能也不知道企业家想要什么,要真正做到企业愿意到那个地方落地,得双方需求匹配。”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邓锋告诉融中财经,“GP要清楚政府和企业两边的需求,我们能干的事就是沟通好、解释好,对接双方的需求。”


此外,在多年的基金管理过程中,邓锋意识到,GP站在一个中间的角度,不仅连接了政府引导基金和企业,还连接了政府引导基金和其他市场化LP。


通过和政府引导基金合作,GP为一些好项目拿到好政策,对其他LP也是好事。不过也存在另一种情况,比如说,有些政府引导基金,总是最后一个出钱,无疑,这对GP后续融资造成很大困难。


“民营企业家要遵守协议,国资也要遵守协议。”邓锋呼吁,希望政府引导基金在考虑政府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GP合作的其它LP的需要。“如果政府引导基金的收益可以返还一部分给市场化的机构,能够更好地推动‘耐心资本’的发展,更多地引导其他社会LP投到早期项目里,招商引资也会更好。”

2021年,如何治好商家的流量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