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不忘遏制华为,但美国当下恐难挡中方反制

        尽管美国现在疫情爆发,感染人数已经超过十五万,位居全球榜首,但是如此大的危机并没有让美国忘记遏制华为。除了双方在病毒责任方面的唇枪舌剑之外,根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政府的高级官员已同意对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全球芯片供应采取新的限制措施。这可以说是对之前政策的再加码,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如此大的疫情压力和经济压力之下,美国还能有足够的自信遏制华为,并且能够承担的起中方的反制么?我觉得这可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全面遏制华为芯片能力

        之前美国对华为的遏制可以说是一波接着一波,但迄今为止,都在华为的努力下一一化解。比如通过大规模的国产元器件更迭替代了进口芯片和元器件,比如推出了HMS来解决谷歌禁用GMS的问题。之前美国政府的禁令表示,凡是含有美国技术超过25%的厂商都需要遵守对华为的禁售禁令,而之后为了遏制华为芯片的发展,又要把这个禁令的美国技术含量比例降低到10%。不过台积电表示,最新的7nm工艺中包含的美国技术比例依旧不到10%,向华为的出口不会受到禁令影响。而这次调整后的最新禁令则表示,使用美国芯片制造设备的外国企业需要获得美国许可证,方可向华为供应特定的芯片。而消息人士称,这个规则的调整依旧是为了遏制台积电对华为的芯片销售。毕竟目前,台积电是华为海思的主要芯片制造商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芯片代工厂。    其实美国对华为的遏制已经超过一年之久,其中采用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甚至还曾宣布让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保证在法律上的合规,用国家力量对付一个企业,堪称是史无前例。不过这种遏制也有很多反复,一方面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宣布将华为列入所谓“实体清单”,要求任何向华为出售产品的美国公司必须获得许可特批。另一方面,这个禁令也没有被强制执行,而是一拖再拖,目前已经六次延长了华为临时通用许可证。推迟的原因也是因为禁用华为产品也会给美国带来巨大的麻烦。这种麻烦大概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目前使用华为设备的主要是美国农村市场,如果禁用华为设备,那么这些地区的网络服务会中断,而这些农场主又是特朗普的票仓。另一个层面则是会影响华为进口美国芯片,这个影响其实对美国芯片企业影响更大,因为一下子少了百亿美金以上的采购。

        根据推算,如果美国维持现行实体清单中规定的限制,将损失8个百分点的全球份额和16%的收入。如果美国完全禁止半导体公司向中国客户销售,实际上会导致技术与中国脱钩,那么将损失18个百分点的全球份额和37%的收入。这样会带来美国半导体行业15000至40000个高技能直接工作岗位的流失,研发投入也会大幅下滑。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短期内让韩国成为世界半导体的领头羊,长期看则利好中国的芯片自主研发和发展。

疫情之下的全新局势

        之前的贸易战也好,技术封锁也好,都是在一个正常状态下的大国竞争,美国凭借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国力,还是占据了非常大的主动,即便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因此如果能够扼杀华为,夺回5G时代的主导权,那么长期看也是值得的。不过现在看来,整个形式已经开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而因为疫情的爆发,美国内部的经济环境开始恶化,这使得美国的制裁能力也开始变得脆弱,而如果遭到中方的反制,可能结果和代价会和之前完全不同。目前美国疫情已经进入爆发阶段,染病人数超过了15万,而且还只可能是冰山一角,美国经济因此遭受重大打击,股市熔断就已经有了三次,创造了数十年未遇的历史。而美联储最新预计在2季度美国失业人口可能达到4700万,失业率达到32%,超过近百年前的美国大萧条时期的25%的记录。这种后院失火带来的压力可能会比之前彼此对抗带来的压力更大,而这也使得当下的反制措施可能会让美国更难以承受。《中国日报》为此发表社论《美国政府无法扼杀华为》,在文章的结尾中国日报表示,“除非华为自己失去竞争力,否则美国政府将没有机会扼杀这家中国公司。如果新措施得以实施,中国政府别无选择,只能对某些美国公司采取同样的措施。”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态度了,如果中国采用同样的烈度进行反制,那么首先会对美国科技和芯片产业带来更大的冲击。会带来更大的业务和市场份额损失以及未来投放的减少,包括失业的增加。对此,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则表示,“我想,中国政府不会让华为任人宰割,或者对华为置之不理。相信中国政府也会采取一些反制的措施。”他还表示,“华为还能从韩国的三星、中国台湾的MTK、中国展讯购买芯片来生产手机,就算华为因为长期不能生产芯片做出了牺牲,相信在中国会有很多芯片企业成长起来。但最重要的问题则是,如果美国政府可以任意修改“外国直接产品规则”,其实是破坏全球技术生态,如果中国政府采取反制,会对产业造成怎样的影响,推演下去,这种破坏性的连锁效应是令人吃惊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对于全球化的产业生态可能是毁灭性的连锁破坏,毁掉的可能将不止是华为一家企业。全球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玩家都很难独善其身。”



青桐资本刘亚荣:美妆品牌“易守难攻” 国货美妆穿越生命周期仍面临诸多挑战